【光学知识】双远心镜头与远心镜头的区别

  • 来源:光虎

 在机器视觉领域,远心镜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双远心镜头更是其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远心镜头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克服传统镜头在测量和成像过程中因透视误差和景深变化导致的测量不准确和图像变形等问题。随着机器视觉技术不断发展,对成像精度和质量要求日益提高,远心镜头家族中的双远心镜头应运而生。二者虽然都属于远心镜头范畴,但在诸多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远心镜头通常采用单远心设计,其光学结构主要由一组前组镜片和一组后组镜片组成。前组镜片负责将物体成像在一个特定的像平面上,后组镜片则对这个像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优化。其核心原理是通过使主光线平行于光轴,从而消除因物距变化而产生的透视误差。在这种结构下,当物体在一定范围内前后移动时,像的大小基本保持不变,并且成像位置相对固定,这使得远心镜头在测量物体尺寸等应用中具有较高的精度。

双远心镜头则在结构上更为复杂和特殊。它在前后组镜片之间增加了一组中间镜片,形成了前远心和后远心两个远心区域。前远心区域保证了从物体不同位置发出的主光线在经过前组镜片后以平行光轴的方向进入中间镜片组;中间镜片组对光线进行特殊的处理和调整后,后远心区域确保光线在经过后组镜片成像时,像方主光线依然平行于光轴。这种独特的双远心结构使得双远心镜头在整个景深范围内都能保持很低的透视误差和近乎恒定的放大倍率,大大地提高了成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远心镜头虽然能够有效减小因物距变化引起的透视误差,但在景深范围的边缘部分,仍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透视变形。例如,当测量一个具有一定深度的物体时,远离镜头中间轴的部分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形状失真,这是由于其单远心结构在处理边缘光线时的局限性所致。

双远心镜头由于其前后双远心的设计,在整个景深范围内都能将透视误差控制在很低水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无论是物体的中间区域还是边缘部分,成像的形状和尺寸都能高度准确地还原,这使得双远心镜头在对精度要求很高的测量和检测应用中具有显著优势,如半导体芯片检测、机械零件测量等。

远心镜头的放大倍率在景深范围内相对稳定,但并非完全恒定。随着物距的微小变化,放大倍率可能会有一定的波动,尤其是在景深较大的情况下,这种波动可能会对测量精度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在对一些具有一定高度差的物体进行测量时,不同高度位置的物体成像尺寸可能会有细微差异。

双远心镜头的放大倍率在其设计的景深范围内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几乎保持恒定不变。这意味着无论物体在景深范围内如何移动,其成像的大小比例都能准确保持一致,为高精度的尺寸测量和物体识别提供了可靠保障。例如,在自动化生产线中对微小零部件进行在线检测时,双远心镜头能够确保每次检测的测量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

远心镜头的景深通常相对较小,其景深大小取决于镜头的光圈、焦距以及设计参数等因素。在一些需要较大景深的应用场景中,可能需要频繁调整镜头参数或者采用特殊的照明和对焦技术来满足成像要求,这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

双远心镜头一般具有较大的景深,能够在较大的物距范围内保持清晰成像。这使得它在一些对景深要求较高的场合,如三维物体检测、大尺寸物体表面缺陷检测等应用中表现突出。较大的景深也有利于简化机器视觉系统的结构和操作,降低了对机械运动控制和对焦系统的要求。

远心镜头常用于测量二维平面物体的尺寸、形状、位置等参数,如电子线路板上元器件的尺寸检测、汽车零部件的平面尺寸测量等。在这些应用中,远心镜头能够提供相对准确的测量结果,并且可以适应一定程度的物体位置变化。还在一些简单的外观缺陷检测应用中,如产品表面划痕、污渍检测等,远心镜头可以清晰地成像物体表面特征,配合图像处理算法实现缺陷的快速识别和分类。

双远心镜头在半导体制造、光学加工、医疗器械制造等对精度要求很高的行业中广泛应用。例如,半导体芯片的微观结构检测、高精度光学镜片的表面质量检测等,双远心镜头能够提供很高的成像精度,确保微小缺陷和尺寸偏差都能被准确检测到。

双远心镜头远心镜头在结构原理、成像特性、应用场景和性能优缺点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远心镜头以其相对简单的结构和较低的成本,在一般工业视觉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双远心镜头凭借其成像精度、大景深和高稳定性等特点,成为高精度测量、检测以及三维成像等领域的首要选择。在实际应用中,工程技术人员需要根据具体的项目需求,综合考虑精度要求、成本预算、物体特征和应用环境等因素,合理选择双远心镜头远心镜头,以构建快速、准确的机器视觉系统,推动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质量提升。